AI是雙刃劍

你的網頁有多少是被AI摘要吃掉了?

一個「被吃掉」的全過程

指的就是:「你的內容明明出現在搜尋結果最顯眼的位置,卻因為AI直接把答案『餵』給使用者,導致他連點進你網站的機會都沒有」的次數。

詳細情境還原:一個「被吃掉」的全過程
我們來模擬一個具體的例子:

你寫了一篇優質內容

你辛苦寫了一篇文章,標題是:「如何快速去除衣服上的醬油漬?」

使用者在Google搜尋
某天,一個人不小心把醬油灑到衣服上,他趕緊在Google搜尋:「醬油漬 洗不掉」。

AI摘要(SGE)登場了
Google的AI系統讀取了你的文章,然後它不直接顯示你的連結,而是在搜尋結果的最頂端,生成一個清晰的答案框,裡面直接寫著:

「可先用洗碗精塗抹在污漬處,以乾布按壓吸附,再用小蘇打粉與白醋…」

而你的文章連結,被壓在這個答案框的下面。

使用者的行為與你的損失

情境 A 或 B?

情境A(被吃掉): 使用者看到AI已經給出明確步驟,他心想:「太好了,原來用洗碗精就行!」他直接關閉搜尋頁面,跑去廚房處理了。

結果: 你得到了一次 「無法點擊的曝光」 。你的內容被「展示」了,但沒有帶來任何流量。

情境B(倖存): 使用者覺得AI講得不夠詳細,心想:「小蘇打粉要泡水嗎?比例是多少?」,于是他向下滑,點擊了你的文章連結,想看看更完整的教學。

結果: 你得到了一次 「點擊」。

AI據為己用

為什麼要用「吃掉」這個詞?
這個詞非常形象,因為它傳神地表達了幾個特點:

未經同意: AI未經你同意,就取用了你的內容精華。

據為己用: 它把這些精華整合成自己的答案,讓使用者以為這是Google提供的服務,而非來自於某個辛苦創作的網站。

使你挨餓: 網站的生存依賴流量(點擊)。沒有點擊,就沒有廣告收入、沒有潛在客戶、沒有品牌曝光。AI把原本屬於你的「營養」(流量)吃掉了,導致你「挨餓」。

總結與核心問題

所以,當我們問 「有多少展示是被AI摘要吃掉了?」,我們真正在問的是:

「我的優質內容,到底有多少次是白白替AI打工,卻沒有為我自己的網站換來任何實際訪客?」

理解這個數據,就是你制定下一步內容策略(例如:創作AI難以總結的深度比較、真實體驗、互動工具等)的起點,也是在AI時代生存的必備認知。